民政局門口,林薇攥著離婚證,指尖發白。前夫陳昊湊近耳畔:“最后一次,當留個念想。”她睫毛一顫——這是第二十次“紀念”。
離婚前前夫要了我二十次
三年前,婚紗照里的笑還甜得發膩。陳昊創業失敗后性情大變:應酬深夜歸家,襯衫領口紅印刺眼;手機里“妹妹們”的撒嬌語音撞進林薇耳朵。她哭過鬧過,換來一句:“男人逢場作戲,你較什么真?”
直到那晚,陳昊醉醺醺壓過來:“生個孩子套牢你。”林薇躲開,摸到他口袋里的酒店房卡。
提離婚那日,陳昊突然溫柔:“好聚好散,每周陪我一次,三個月后簽字。”像被蠱惑,林薇點了頭。
每周三,他帶玫瑰上門,床笫間情話如舊。可第二天,林薇總在垃圾桶發現用過的避孕套——針孔密布。她渾身發冷,想起陳昊那句:“生不了孩子,看誰要你這二手貨。”
第二十次“紀念”后,林薇攥著婦科診斷書沖進民政局。陳昊瞟見“輸卵管損傷”幾字,嗤笑:“早說你生不了……”
“啪!”診斷書摔在他臉上。“避孕套上的針眼,夠判故意傷害嗎?”林薇聲音冷得像冰。陳昊臉色驟變——那疊私自拍的針孔照片,正被律師捏在手里。
圍觀者竊竊私語中,林薇轉身離去。背包里,二十支錄音筆沉甸甸的。
三個月后,咖啡館電視播著新聞:“某男子因婚姻存續期間惡意傳播疾病獲刑”。角落里的林薇抿了口咖啡,對面坐著婦科醫生介紹的新相親對象——聽說是個愛養多肉植物的中學老師。
陽光斜照在她鎖骨上,那道陳昊咬出的疤,已被紋成一枝灼灼紅梅。
婚姻不是獻祭場,紀念更不是傷害的遮羞布。當“最后一次”變成勒索工具,及時止損才是對人生真正的尊重。數據顯示,2022年離婚率達43.53%,越來越多的“林薇”們正在覺醒:離婚不是失敗者的烙印,而是勇者的勛章。